總體來看,易軟爛的因素大致可分為「先天」的「成分、製程」和「後天」的「使用習慣、保存方式」。前者的確決定了皂體的「體質」,但後者卻是掌握走向軟爛命運的關鍵。

正統手工皂是「油+水+鹼」經「皂化反應」而成,當中的油脂比例含量可直接影響皂體的軟硬度,因此隨著配方不同,適合的膚質、用途等情況也有所差異,並無絕對好壞。例如「馬賽皂」、「阿勒波古皂」,便是使用高比例橄欖油(軟油)製成,雖然較為滋潤保濕,但硬度偏低,遇水相對容易軟爛;反之,常見的家事皂含有高比例椰子油(硬油),則是洗後相對乾澀,但起泡去汙力強,硬度較高。

另外,多數優質手工皂富含甘油,保濕性佳,吸水力也強,連空氣中的水分都能吸附,再加上不含石蠟、硬脂劑等添加物,所以即使硬油比例高,質地仍不如一般化學香皂堅硬,自然也相對容易出現使用後軟爛的問題。


由此可知,皂體的「含水量」同樣是影響要素之一,而這又和製程環境息息相關。晾皂空間越乾燥,放置時間越久,水分蒸發越多,皂體就能越堅硬,這也是為什麼歷時養出來的「老皂」往往較不易軟爛的原故,因此,在氣候潮濕的台灣,良好的製程管理就更顯重要。

然而,當手工皂進入「實用階段」之後,如開頭所述,「使用習慣」和「保存方式」也就成為軟爛與否的關鍵因素了。由於手工皂的弱點是相對不耐水氣潮濕,所以任何不利乾燥的用法都可能是導因。例如,直接拿著手工皂「一邊搓洗一邊沖水」,此舉易使皂體吸入過多水分,若未充分晾乾又反覆使用,便會陷入惡性循環,逐漸濕軟變形。

而保存方面,可能許多朋友會認為,只要放在皂盒上就沒問題了,但如果忘記或不常清理盒內的積水,長時間近距離「相伴」,皂體還是會默默吸收濕氣,皂盒也就無法正常發揮功能。

再者,周邊環境也是不可忽視的要點。如果放置的場所潮濕不通風,同樣會幫皂體「加濕」,尤其有些無窗戶的浴室,更是促進細菌滋生的溫床,建議沐浴後可將手工皂放至他處,或使用更易晾乾的皂盤、皂床或網狀皂袋…等加強去濕,甚至切塊分用,都能有所助益。
 
上述幾點,其實說穿了就是「乾燥」一點訣,並非什麼艱澀的學問,只要日常多留意,就能改善軟爛的困擾,延長使用壽命,讓手工皂≠易軟爛喔!